理论之音

◇ 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之音 > 正文

张程 刘威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定位——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3日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作者:张程 刘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党中央持续谋划并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创新,落实相关体育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当代青年作为国家体育事业建设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支力量,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体育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普遍偏低,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新时代高等院校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更具有现实的、政治性的战略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体育”一词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古人提出了“形体保神”与“形具而神生”的论述,无一不在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淮南子·原道训》载道:“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近代,蔡元培老先生力主三育(即德智体)并重,并进一步指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强调体育的重要地位。同样,毛泽东同志也曾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认为强壮健康的身体是创造文明、改变世界的前提,进一步提升了体育锻炼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将体育建设事业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提上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可见,现代体育运动已不仅是提高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武器。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其体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又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健康,传递友谊,健全心理,铸造精神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及原因

当代高校大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其思想行为普遍偏幼稚,对事物认识不太全面,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电脑、智能手机等软件的全覆盖式普及,直接导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蜗居”宿舍,沉浸在网络游戏、视频直播营造的虚拟世界,体育运动出现逐步边缘化的趋势。这一方面导致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呈断崖式下滑趋势;另一方面,虚拟性的人际交往更会使其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化。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性是个体存在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人一旦脱离人群变成“原子式”个体就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术界关于大学生体育健康情况的研究亦是与日俱增。

其一,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急需改善。2014年,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文件同时指出,体育素质测试成绩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该项规定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在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素质上发挥引导作用,可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育测试结果却大相径庭。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测试项目中,男生的优良率平均值仅为15%,女生的优良率平均值仅为26%,男生的不及格率平均值高达11%,女生的不及格平均值高达3%。按照这个测试结果,永利官网具备评优评奖资格的学生平均为20%。同时,在高年级有近24%的学生没有达到及格标准,根据《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将有24%的学生存在不能毕业的风险,目前看来,不仅大部分大学生体育素质处于及格区间,体育测试不及格的情况也大有抬头之势。

其二,大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急需加强。当下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存在“先天不良,后天畸形”的现状。在日本青少年研究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就世界三大经济体而言,中国的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在8%左右,与日本的65%及美国的63%相比明显偏低,显著的差距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目前,高校普遍把大学生的智育建设列为学校发展重点,忽视体育建设,而大学生自身对学校的体育课程也没有足够重视,甚至觉得是浪费时间,出现了单纯为了出勤率以便成绩不挂科的应付行为,揭示了体育课程在大学被“边缘化”的实质。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存在认知误区,在体育锻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低于其他休闲娱乐类活动。正如《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所显示的,在学生的节假日休息空闲时间中,上网聊天、打游戏或是看电视是最受欢迎的活动,而选择出去运动学生却不足三成。另一方面,情感和行为投入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锻炼投入,进而降低了体育运动的教育成效,使得课余活动真正参与其中的学生寥寥无几。2018年的体育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大学生除了参加体育必修课以外,基本上不参加其他课余体育活动:目前全国各高校只在大一、大二年级设置必修课,大三大四只设置公选课。在2018年的大学生体育测试结果中,不设置必修课的高年级大学生的不及格率约为24%,为低年级的两倍,而高年级的优秀率接近为低年级的三分之一。

其三,手机网络游戏成为大学生体育运动最大的阻碍。随着手机网络游戏的兴起,“手机控”“低头族”成为当代大学生新型代名词。更多的学生开始把对体育运动的激情投入到如《FIFA》《NBA2K》和《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中,昂贵的高级游戏手柄和键盘不但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也在无形中侵蚀着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三成大学生因为玩游戏熬过夜,超四成大学生认为玩游戏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更有近六成大学生每天玩游戏超过一小时,大学生逐渐出现了“夜不能寐,晨不能醒”的现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1-8月,“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118%,人数占总消费人数的比例为62%,远超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且这一群体消费褪黑素类产品占比竟高达85%。由此可见,手机网络游戏正在吞噬着学生们健康体魄、大学学业甚至整个人生。

综上可见,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普遍偏低,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而大学生体育素质测试成绩不及格、课外锻炼活动的减少以及手机网络游戏的泛滥等不断涌现的不良现象,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时代方向,立足新起点,提高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的新征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定位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为思想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先进理念宣传的重要手段,在宣传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转变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扮演好运动场上“引路人”的角色对受教育者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至关重要。而足球运动作为体育活动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个体素质,更能在无形中激励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奋勇拼搏。高校将德育工作与体育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强身和道德育人的作用,将直接加大整场“球赛”胜利的筹码。因此,在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这场“球赛”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锋”“中场”“后卫”甚至是“守门员”各项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冲锋陷阵,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锋”作用。前锋作为足球场上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关键人物,担负着赢下比赛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往往是学校思政课老师、党政干部和一线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引导者,是最了解学生和被学生信任的人,也是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最能发挥作用的群体。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为了更好为大学生“指路”,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修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整合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体育运动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走进学生,走进活动,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锻炼,才能更好了解学生需求,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和兴趣点,及时进行学生困惑的引导答疑,从而更好地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成提高体育运动的“有效打击”。一方面,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下网络、走出办公室、走向操场,主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切身体会不同体育运动的功能以及大学生的可能反应,并予以积极的配合,成为融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为一体的优秀的学生引导者。另一方面,高校进行教育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将身体健康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动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知行统一,全面提升个体素养。总之,高校多方教育主体要相互配合,形成学校育人合力,在引导学生体育运动中与大学生一起冲锋陷阵。

其次,有条不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场”作用。足球上的中场犹如人的大脑,往往是球队中最聪明,最辛苦的球员,他们把握着比赛的节奏,承担着球队一部分防守工作和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组织进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高大学社体育运动中要做到统筹全局,时刻保持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全面关注。第一,高校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体育相关机制体制和体育运动模式,为学生打造全年可持续化的锻炼平台,如组织学校学生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等大型体育赛事,不断创新体育锻炼平台,从而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机制和平台保障,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宣传作用,把握好宣传节奏;第二,学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学校体育社团种类,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对体育社团相关活动进行理论指导,使专业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现实期待,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第三,教育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鼓励特长生群体带领身边同学开展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再次,防渗补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卫”作用。后卫作为球场上的防守主力,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对方进攻球员渗透到门前,对其他位置的防守漏洞进行空当弥补,并在成功阻碍对方后发动进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壁垒作用尤为重要。第一,要防止手机网络游戏、五花八门的直播平台和韩剧、美剧等“宅文化”的渗透,也要对第一课堂可能存在的学生锻炼空白进行及时补充,确保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满足学生成长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中可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多元、多维的思想碰撞增强体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第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创立体育文化交流区,推动建设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如制作专业性体育慕课,或是培训一批优质“网红”教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亦或是通过微信、微博及校园公众号等大学生常关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体育文化传播,打破体育锻炼的时间、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体育锻炼的双重平台。此外,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工程,需要高校联合社会、家庭,有效打造“三位一体”育人合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迈向新台阶。

最后,转守为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门员”作用。守门员作为球场的最后一道防线,他的主要任务是守住球门,阻止对方进球。同时,当他截获到球后,要快速而有效的发动进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不仅要守住大学生体育素质测试及格的底线,确保大学生顺利毕业,更要引导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由“软指标”变为“硬需求”,让学生主动向加强体育锻炼发起进攻。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学生需求现状,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统一协调为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等方面进行的工作与守门员在场上观察全局,分析比赛动向,统领全局的作用如出一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体育、德育、智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系统全面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要像守门员一样,具备预判和心理分析能力。预判是一种智慧,也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总结大学生成长规律,对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可能遇到的情况做出准确预判,及时干预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客观因素;第二,在优化内容供给方面,要推动体育的教育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需要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体育运动的本质内涵;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如先秦智者孔子,将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从而各因其材、对症下药。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共性,又要洞察每位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理论宣讲和体育常识普及活动,从而使体育锻炼入脑入心,更好地营造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氛围。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足球作为一种文化表征越来越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因素。足球运动与其说是一项运动,毋宁说是一种文化、科学与教育的集合体,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终将汇聚成一股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新鲜活力。因此,将足球运动中蕴含的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

结语

总之,体育运动作为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法宝,对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进而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状况不容乐观,学生认知、投入精力与分配时间明显不高,急需高校从思想上加以引领。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教化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方向的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内在修养;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锋”“中场”“后卫”及“守门员”的崭新角色,创新学校教育模式,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代新人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施飞妃,扈军:《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2]韩会君,黄晓春:《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3]李琳,邵金龙,陈绮文,季浏:《俄罗斯2020年前青少年体育发展战略及其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